华峰企业文化案例
“务实为本,创新为魂”是华峰的企业精神,华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华峰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华峰》杂志特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企业文化案例故事,通过情景的真实再现,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华峰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这些案例所讲的故事虽然都是发生在企业里的小事,却件件真实,例例感人。为加深读者的理解,我们在每个案例后面都进行了点评,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陈氏扳手”真管用
“有了特制扳手,3秒钟就能打开导热油桶盖,真是秒速!”9月18日10时许,重庆氨纶动力供热工段供热乙班班长范海刚来到煤炉低位槽现场,用注油泵将车间运来的导热油桶中的导热油打入低位槽里。他一边展示手中的特制扳手,一边对我说:“原先桶盖差不多要3分钟,又敲又打,很不安全,现在这个特制扳手真管用,同事们给这特制扳手取了个名字叫‘陈氏扳手’。”
这个“陈氏扳手”有怎样的故事?经供热乙班班长范海刚介绍,我找到了“陈氏扳手”的发明人陈书浩,从他毫不遮掩的讲述中找到了这个特制扳手的来由:
“以前的开盖工具很不好用,厂家也没有提供配套的工具,我们只能用活动扳手或F扳手将桶孔盖撬开,容易损坏导热油桶孔盖口。特别是在夜间作业时,有导热油飞溅伤人的隐患。” 陈书浩说,他在第一次参与这项作业后便有了自己设计工具的想法。
于是,每次有导热油桶的卸料任务,陈书浩都一马当先,在作业中不断摸索。“我试过用两个F扳手夹着盖子拧开,也试过用活动扳手配合螺杆拧开,但都不奏效,得忙活好一阵子。”
在三期锅炉投入运行注油期间,陈书浩尝试将一块长条状的铁片弯成“弓”字型,压在导热油桶孔盖子的空心十字凹槽中,很快就将盖子拧开了。“但还不够完美,铁片太薄,不好用力。要是做一块与活动扳手一样厚的铁块,再装上手柄,就再好不过了。”他立即找来一张白纸,画好设计草图,交给了动力供热机电班的机修师傅们“定制”扳手。全新扳手投用以后,同事们都用它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导热油桶孔盖,既确保安全,又提高了效率。(周世越)
案例点评: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来解决问题,是激发创新的宝贵品质。(周世越)
我的“懂事长”
春秋交替,从初到华峰至今,工作已有两年多了,身边的同事从陌生到熟悉,从严肃到嬉笑,并肩走过的这些日子,“懂事长”徐东对我影响至深。在别人眼中,徐东也许平凡朴素,但在我眼里他却颇俱几分侠气,遥有几分秦汉遗风。他敢做敢当,无畏无惧,爱憎分明,从不服输。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徐东在我印象里从来没有认输过。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时,他有股子拗劲儿总要弄懂,弄懂了还不算,就像雕刻艺术品一样要把手里的工作做到精致完美。所以他久而久之就成了“懂事长”。
那次停产的经历让我见识了“懂事长”的那股拗劲儿。停产后初次投位,纺丝车间的可纺性并不好,尤其是粗旦丝,有个位号好几位同事轮番上阵都没有处理好,这时徐东处理完其他位号走了过来,没错,他的那股拗劲儿上来了:“让开!我来。”
然而这个位号快处理完的时候又出了故障。面对自己刚刚的豪言壮语,徐东不服输。组件忙不过来,他就自己拿着电筒楼上楼下的来回查看问题,逐个排查解决,一次、两次……当我们都觉得这个位就是弄不好的时候,他却能默默的处理好,转身继续去处理下一个位号。看着他的背影,我由衷地觉得他是我们这群平凡的人中最不平凡的一个。(石奉生)
案例点评:徐东用他平凡的行动,感染着我们这群不再愿意平凡的人。(石奉生)
化验诊疗师“孙大少”
“孙少”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富家少爷,而是我们对一位同事的亲切称呼,这位同事是我们三期化验室的一名骨干人员,同时也是化验室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孙鹤齐,他总是用行动印证着“化验室大少爷”这一称呼。
初次见他,他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他过得十分精致,穿着看上去总是干干净净,像个邻家大哥哥一样。但在工作中,他又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对待工作他有着极近“变态”般认真,那双眼睛更像是练就了“火眼金睛”一样,总能准确的诊断出仪器的问题所在。
有一次,在原液粘度的检测过程中,发现2#仪器检测出来的数据总是比其他仪器要高,经过一番查证,原本以为是因为转子发生了弯曲这才导致了数据偏高的现象,便对转子进行了校正,可是在验证的过程中数据依然偏高。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孙少”突然说话了:“你们没发现这个仪器的转轴弯了吗?”大家猛的回头,一脸不解地看着他:“不会吧,我们刚刚都检查过了,没发现转轴弯了啊。”这时,只见他拿着一张雪白的A4纸走到仪器面前,安装上转子,并将转速调到100,点击运行键,将A4纸放在仪器后面当背景板,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然后我们便看到转轴的摆动幅度不正常,这也确实证实了他说转轴弯曲的说法。
他就像是我们化验室仪器的诊疗师,所有仪器到了他的手里,不管什么大大小小的毛病都能被他诊断出来。他说:“只有化验室的仪器都正常运行使用,我们所检测的数据才有质量保障。”(张博)
案例点评: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细节,“宝藏男孩”一丝不苟、细致认真的可贵品质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张博)
动力供热的“稳”字诀
长期以来,重庆氨纶动力供热工段依托着“稳”字诀,源源不断地为公司的质量生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首先是介质供应要“稳”,我们工段所提供的介质,分别对应着车间的不同需求,不管哪一个介质的异常波动,都可能导致最终的产品出现问题。为此,领导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工艺标准,就如同心脏泵血的血压一般,只能在范围内波动,过高过低都不好。为了能够完美控制介质的工艺标准,我们必须时时关注DCS控制系统上的显示数据,时刻准备着在介质发生波动后第一时间前往车间去处理。
为了维持介质的稳定供应,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操作要“稳”。比如在切换设备的时候,就不能那么粗暴。有一次,工段需要切换一台高压循环冷却水泵,原本只是车两个阀门,按两个按钮的操作,但为了控制水泵不超电流、减小管道压力的波动,我们硬是小心翼翼切换了20分钟,最终完美完成了切换,管道压力波动几乎为0,冷冻机的冷凝压力波动更是微乎其微。
当然,现场安全更要“稳”。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动力供热负责的区域广泛,监护作业较多,为了提升大家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工段全体员工全部通过了监护人考试。平时的工作中,领导也常常将安全工作挂在心上,要求员工积极上报区域安全隐患。在大伙儿的火眼金睛下,小到地面的一根铁钉,大到设备出现的异常,通通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总体而言,我们的安全工作做得十分“稳健”。(盛杰)
案例点评:“稳”供应,“稳”操作,“稳”减排,“稳”安全,“稳”字压倒一切。未来,我们动力供热人依然会以“稳”为要,稳扎稳打,稳中求质,全力做好做稳本职工作。(盛杰)
“唠叨”的师父
听听,我那唠叨的师父又开始催促我了,随着我手忙脚乱的一顿操作,我完成了今日的任务。作为一个才工作3个月就将转正的新员工,还真要感谢我那位“唠叨”的师父。
说起我那师父,人美、心善,但就是嘴总停不下来。还记得,就在上个月,由于岗位调动,我被分配到了“流动岗”,还没等我走到新岗位,师父的微信又发来了几条信息。不用猜,肯定又是让我注意、注意、再注意的。
当时间已到哺时,今日的工作也只剩下午的了。上厕所的时候,我准备简单告诉师父今天我完成的挺好,但当我的短信息才发送出去,师父又开始唠叨起来了:“你虽然做完了但是一定要检测,你今天又学到了多少多少的东西……”之后我便准备将剩余的事情处理干净。
谁知,送样的同事一个小时内将下午剩余的工作量全拿了过来。我手上动作不停歇着,一个,两个,三个……当送来的样品堆积在桌面快有一掌之高的时候,我彻底慌了。由于我自己操作有点慢,加上仪器使用条件限制,导致每个样品差不多需要25分钟的时间,而样品放置时间最好是不放超过30分钟,这就导致后面排队的基本都作废了,又需要重新取样、重新排队,完全就是个莫比乌斯环。这时由于一直重取,送样的同事也比较生气,在质问却无解决方案后,便向上级汇报了情况。领导听闻后,也没听取一面之词,让班长先调查了再反馈。
第二天,我的师父早早就开始叨叨我,问我昨日情况,虽然师父很生气,但教导的同时也跟我这般说道:“徒弟啊,不要说不是自己的问题便觉得可以推卸责任,要相信领导是不会乱处罚的”。果然像师父说的一样,在询问当事人和我的回答后,领导没有责怪过我,但是让我出现问题及时反馈,有异常早汇报。当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了新的解决方案,使得以后都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情发生。(袁加霖)
案例点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位“唠叨”的师父,华峰的“传帮带”才得以更好传承,新徒弟才能在华峰更好成长成才。(袁加霖)
“2毫米”的故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2毫米可能只是一个概念上理性的模糊认知。它的“误差”对我们的生活就如同点滴泥流入海不会产生丝毫涟漪,但对于精细化工生产制造业来说,2毫米的“误差”就像飓风中心,会掀起惊涛骇浪!
重庆华峰新材料生产制造部制罐工段,在工艺生产阶段有个步骤叫“打铁丝扣”——18.5L铁听的把手。此把手与日常所见到设备上的把手特别之处在于,把手没有完全对接(焊死)而是物理性的“接吻”。同时此把手需要承受的压力重达20KG,故若“接吻”不慎将会造成“脱落事件”,偶尔还会砸伤脚面造成“安全事故”。
为彻底避免“脱落事件”、“安全事故”的发生,制罐工段机修工罗联通过游标卡尺仔细对比重庆生产出的把手与瑞安总部生产出的把手,发现重庆生产出的把手比瑞安总部生产出的短2毫米。一般人通常会认为2毫米的误差属于正常误差,但机修工罗联却不这样想,通过自己多年对设备检修的经验,对制造模具反复琢磨并加以改造,将此2毫米的误差彻底消除。操作员对改造完后的设备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开始生产,生产出的把手与之前的把手进行测试,数据显示新生产出的把手已完成符合要求。
案例点评:2毫米之差的故事,可以看出在精细化工领域没有“好像”、“差不多”,只有“标准、标准、再标准”!(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