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企业文化案例

“务实为本,创新为魂”是华峰的企业精神,华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华峰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华峰》杂志特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企业文化案例故事,通过情景的真实再现,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华峰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这些案例所讲的故事虽然都是发生在企业里的小事,却件件真实,例例感人。为加深读者的理解,我们在每个案例后面都进行了点评,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既然答应了,就不能失信

“要么在公司,要么就是在去公司的路上。”这句话诠释了一名华峰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邵继军,瑞安华峰尼龙66技术质量部安全管理员兼白班组长,主要负责部门安全事务管理、安全培训及白班所有事务的管理。

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员工,邵继军总是以身作则,亲自带头工作,任劳任怨,无论多么辛苦的工作,都会第一时间完成,做事效率很高。他为人和蔼,也很照顾底下的员工,总是耐心的指导他们,让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且效率越来越高。在他的带领下,白班工作从以前的杂乱、无规定走到了现在的按部就班、有章可循,让白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团队。

记得有一次,那是发生在2016年年底的时候,因为原材料己二胺要在大年三十才能运到公司,但部门人员都已经放假了,验收人员成了问题,为了不影响其他人的休息,他毅然决定自己去验收己二胺,放弃原本回家过年的打算。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次不安排瑞安本地的人来接呢,他们在这里接一下也很方便的?他却说道:“之前已经答应他们了,要让他们安心过年,因为过年要走亲戚,事情比较多,既然答应了,就不能失信。”(陈超凡)


案例点评:诚信做人,务实做事,凡事为他人着想,这就是华峰人的精神。邵继军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生道理,唯有如此,才能铸就更好的人生,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华峰人,华峰才能勇往直前,勇攀高峰。(陈超凡)

 

风雨中的取样员

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你经常能在尼龙66间歇大楼和连续大楼之间的路上看到他。自行车和取样杯是他的标配,及时取样从不分天气和班次。他就是尼龙66技术质量部丙班的取样员李家明。

在部门内部,李家明是个乐于助人团结班组的好同事。他不仅取样及时,还会力所能及的帮助同事完成水分外观等检测工作。尤其是在旺季,检验员忙不过来时,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总是默默地他人把遗漏的工作捡起来。做了很多本不是他分内的工作,他却从未有任何怨言,甚至还会在其他同事因为工作量不平等而抱怨的时候,细心安抚,帮助协调组内关系,维护班组的工作氛围。

还记得一次台风天,夜里23:00,同样是赶在了晚班上班。由于台风的原因,取样的自行车踩起来非常吃力,压根儿骑不动。为了确保检测工作以及生产的正常运行,李家明干脆放弃骑行,采取步行的方式冲进风雨中,雨敲打着脸颊,风撕扯着衣服,地上的积水已经没过劳保鞋,灌进了鞋里面。到达车间作业现场后,顾不上脱下早已浸湿的鞋袜,李家明第一时间完成取样工作,此时,双脚已经浸泡的发白,在做了简单的防水措施后,他便悄悄返回化验室。检测结果时间会稍微久点儿,庆幸的是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为了保证产品的持续输出和质量的把控,哪怕再大的风雨,也阻挡不了对工作的那份责任,他就是这样的人。(石蕾)


案例点评: 风里来,雨里去,无数像李家明一样的华峰员工,普通地犹如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但是缺少了他们,华峰这台庞杂的机器运转势必会受到影响。他们不求丰功伟绩,但求站好自己的一班岗。忙碌在生产第一线,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实在的工作赢得人心,他们的表率闪耀着做一颗平凡螺丝钉的光辉!(石蕾)

 

老李的“小算盘”

每个下午在机修房废弃配件区你都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正在整理一些因维修保养设备更换下的废弃零配件,但是每整理一个配件,他都仔细观察摆弄,直到最后确认不可再利用,这个人就是设备动力部的李子海。

李子海自1998年加入华峰,起初只是一名放料工,和其他工人一起参与放料,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很好的节约环保意识。做了组长后,李子海并没有因此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而是将这种节约环保意识带到了投料组。车间在使用MDI冻料补斤两时,需要先把冻料敲碎,后称重投入反应釜,敲打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少MDI冻料掉落到地上,造成浪费,于是李子海果断的提出掉落的MDI冻料仍可以收集起来做普通料,得到了其他各组的纷纷效仿。

而现在李子海又将他的节约环保意识带到设备动力部,他主动提出负责机修房内灯管、空调、电风扇的管理,可以说只要李子海上班,你就绝对不会看到一处人不在而灯还亮着的现象,机修房地面永远是那么干净,废弃配件区摆放一直那么整齐。用他的话说,机修工是设备的守护神,而他自己就是机修工的守护神。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李”,“老李”的称呼不仅包含着大家对他无私的敬佩,更蕴含着对他为大家奔波的感谢。(刘大伟)


案例点评:一部《士兵突击》让大家看到了许三多对于追求目标的不抛弃,不放弃,那种精神让大家感动。而现实中的“老李”同样有着为之不抛弃,不放弃的目标,那就是节约环保,虽几经辗转工作岗位,但仍一直坚持追求这一目标,这样的举动让人钦佩。(刘大伟)

 

“闲不住”的田姐

重庆氨纶纺丝F2丙班的员工都有一个可爱的姐姐,她每天都重复地多做着一件一件的小事。检查机台、去除废丝、擦拭机台,这既是她开始干活的必修课,也可以说是她长久养成的工作习惯。

 “用白布把自己所看机台的废丝,油剂都擦拭一遍,工作起来会舒心很多,对丝饼的品质也是绝对有益无害的。我们这些人年纪大了,没有年轻人的创新劲和活力,学习东西慢半拍,多在现场看看总是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也就是工作不偷工减料,完成好领导安排的任务,所以哪有道理不尽力的。”田姐一面笑嘻嘻地对我们说着,一面拿着毛巾走到了车间里,我知道她又去做“兼职”了。在她看来这是自己成为“好员工”必须做的事情,在我看来这却是一种态度,一种平凡操作员对待自己人生和企业负责的严谨态度。

看着班里最年长的田姐每一次弯腰,每一次伸手, 我内心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总想起闲暇时候她常略显严肃对我们“说教”:“人家老说纺丝苦,可以前大环境不好,想工作不能工作,只能做家庭妇女,现在有了这个机会,还不认真地干满12小时吗?再苦再累也就12小时,我们受得住!难度高的干不了,力所能及的还不好好干吗?人生还是要学会珍惜!” (易航)


案例点评:“人生还是要学会珍惜!”一句简短朴素的话语,道出的是田姐对工作的那份感恩之情。这份朴素的感情,不需要有多么渊博的知识、不需要有多么惊天动地的举动,认真负责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它最好的诠释。(易航)

 

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2017926午夜刚过12点,班长刘亚辉接到组长宋信川一通急促的电话:“亚辉,任宁宁有没有跟你请过假?我打了他5个电话,都没接通。”

隐隐感觉事态不妙的刘亚辉立即让罗凯、姜伊以及王金学去宁宁居住的出租屋查看情况,同时得知消息的老乡黄文化也一并前往。当一行人来到房子门口,敲门许久后都无人应答。听到隔壁的那急促的敲门声,邻居仓储中心的李水哥也被惊醒了,在了解情况后,李水哥当机立断的一脚将门踹开,三人冲进房间。这时他们才发现宁宁蒙着头躺在床上,掀开被子宁宁口吐白沫,不省人事。黄文化马上拨打了120,与此同时姜伊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工厂领导。

在人民医院,众人得知需要先交13000元医药费时,老乡黄文化拿出了自己仅有的10000元,同时王金学慷慨的垫付了剩下的3000元。办好住院手续后,王金学夫妇主动要求留下来照看宁宁。转天早上,宁宁的母亲和妻子就赶到医院,金学和文化等人又主动安排他们的住行并不断安慰他们的情绪,表示家人的乐观是给宁宁最大的支持。

昏睡了44夜的宁宁终于苏醒了,工厂领导、主管、班长、组长以及班组内的一线员工都去看望宁宁,并代表工会送上了慰问礼品和慰问金。问起此次昏迷的原因,原来25日出租房停电了门口迎来了一股浓重的汽油味,当时宁宁并没有引起重视,不知不觉就昏睡过去……(梁锦松)


案例点评:案例点评:如果没有宋信川的那通电话,如果没有李水哥果断的临门一脚……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接力赛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闪失,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但任宁宁是幸运的,他的这份幸运来自亲如家人的工友,来自华峰人那份真情厚意。(梁锦松)

 

一件不落的质量“保卫战”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这些天,氨纶东山D工厂的四位倒班班长们对这句话或许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不久前,他们被要求从13200个丝饼中找出一批疑似有质量瑕疵的产品,而且不得由员工代劳。

为何要对这几位班长做出这样的“惩罚”,这要从氨纶公司的近期出现的一起质量事故说起。有一天,氨纶东山D工厂厂长叶国建在检查纺丝D日报表时,意外地发现7系列9位号风量连续六天的记录都是0.66kPa,这一异常现象迅速引起叶国建的警觉。因为根据《纺丝工艺参数控制标准》,风量的控制标准为0.7±0.03 kPa,超出控制标准的产品应当打异常产品处置流程,并对产品进行相应降等,但6天的时间里,纺丝D四个倒班班长竟然无一人有任何反馈。 

为保证产品质量,唤醒这些班长的质量意识,叶国建毅然决定对近6天内已包装入库的产品进行翻箱,这个翻箱挑拣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工作量非常大,因为D-7-1系列产品一天生产量在55箱左右,一箱48只,5天就是13200只,也就是说要从13200个丝饼中找出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D-7-9#丝饼。(赵艳伦)

 

案例点评:叶国建厂长让班长们亲自翻箱找不良品的事,让我想起了海尔的“砸冰箱事件”,虽然两者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但是教育的意义却是异曲同工的。华峰发展至今靠的就是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宁可损失千万,也不让一件不合格品出厂”的质量信念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赵艳伦)

     
© HTH(中国)官网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