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志在千里

——记集团“岗位标兵”张飞宁

/赵欣

    张飞宁,山西运城人,2009年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200910月加入华峰氨纶,就职于聚合车间聚合工段,从事中控工作。20106月,重庆华峰化工己二酸项目落户涪陵,为了给新项目储备人才,集团领导在集团公司、新材料、氨纶等公司挑选优秀的年轻员工派驻外地学习工艺。张飞宁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正是这样难得的机会,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技术管理骨干打下了基石。

 

降大任 必先苦其心志

 

       2011-2012年,重庆项目从建设到投产的两年,对于所有经历这个过程的华峰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两年。20112月份,张飞宁按照公司计划来到了重庆,这也是他朝思暮想的时刻。当车辆沿着乌江边行驶到重庆大本营时,他看着眼前1200多亩的土地,年轻的心泛起波澜,他知道,这块崭新的战场孕育着无数机会,而这块土地无疑将是他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最好战场。

       公司领导对于从集团调来的年轻骨干寄予深切期望,为他们提供很多机会,但同时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要求他们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从20114月份入驻现场开始,张飞宁始终奋战在一线。从装置的土建、安装,管道吹扫、试车、投料方案的编写以及过程的实施,他都竭尽全力参与。由于项目建设初期,人员少,任务重,他又同时肩负了新员工岗位培训的任务,既要带队赴外地工厂实习,又要忙着跟进现场施工,他自己笑称"我是华峰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那段时间不仅是对意志力的考验,更是对体力和耐力的考验,这个身高178的小伙子一顿饭要吃上五六个馒头,"饭量大"才能确保体力跟上。到了20126月份,项目建设进入了冲刺阶段,大家也是卯足了劲干。6月上旬,全厂3.8MPa.G蒸汽管道吹扫时,张飞宁更是两个礼拜没回生活区,坚守在现场,每天只休息四个小时,中午难得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也是对讲机不离身,随时指挥着现场的吹扫工作。6月的山城,已是烈日炎炎,酷热难耐,大家的衣服是湿了干,干了又湿,争取早日开车成为所有人坚持奋战的精神支柱。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部门领导的指挥下,他带领着一批兄弟姐妹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611将硝酸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受到了公司领导高度赞扬。

        从事化工生产的人都知道,仅仅把车开起来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接下来的安全稳定运行才是关键,面对装置的新人、新设备,这都要去摸索,去磨合。人员生产经验的不足、新设备性能的不熟悉、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部门领导的帮助下,张飞宁制定了硝酸联合装置的管理规定,涉及到交接班、巡检、操作等全方位的内容,并充分利用学习班时间对员工进行生产知识培训和安全培训。

 由于表现优异,张飞宁被任命为硝酸装置的工程师,他既要保证生产的平稳,又要抓班组管理。但他通过实践总结了一套方式方法,在考核中各项指标也都排在前列。每每回忆那段艰苦时期,他跟许多年轻的技术骨干一样都感慨万千,他说这段时间是他们最辛苦的时期,也是他们收获最多的时期。正是通过这段时期的考验,让他从一个刚出校园的毛头小伙子变的日趋成熟,不仅工作技能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在工作沟通方式上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

 

    忙碌的工作让这位帅气的大小伙至今没有机会和时间寻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咏春拳"算是陪伴他度过寂寞单身生活的一大爱好。随着装置生产逐步进入正轨,他也终于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夜晚在小区内漫步,经常能听到他砰、砰的"练武"声。无论天气再冷,也能看到他赤膊打着木头人,练就了他一身强健的体魄,让他以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作为一名年轻的技术管理人员,张飞宁坦言,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他勉励自己说:"在这个时代,竞争无处不在,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得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就比如我作为一个装置工程师,不懂工艺,无法进行工艺管理,不懂设备和电议无法进行工艺控制。总之,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赢家。天道酬勤,自己的一番能力肯定不会白费。"

 2013年,预祝这位年轻的装置工程师,事业和爱情双丰收。

 

     
© HTH(中国)官网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